编者按:
广东顺威精密塑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顺威股份”)自1992年成立,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空调风叶行业知名上市企业,是空调风叶专业生产厂家。
20多年前,我们瞄准了空调风叶这一国内空白而又前景广阔的市场,成为从事空调制冷零部件的专业生产厂家。20年后,我们在稳定风叶这一主业的同时加大改性塑料产品及精密注塑的市场开拓,积极切入汽车注塑零配件、节灌产品市场。在此期间,顺威股份20余年的创新改善和精益求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引起了媒体朋友们的浓厚兴趣。日前,广东省最权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南方日报对我公司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
南方日报:中国空调风叶大鳄创新记
记者:刘嘉麟 高绮桦
“原来我们的注塑设备是1人操控一台机,现在1个人就可以控制6至8台机。”广东顺威精密塑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威”)科技管理部高级部长丁斌表示,企业进行了自动化装备的研发后,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家成立22年的企业,是国内较早从事空调风叶设计、生产的专业厂家。目前,顺威已经在深交所上市。
“科技创新让我们始终能够在行业内领先半步。”丁斌坦言,在顺威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技带来竞争先机
1992年,顺威在容桂成立。在它成立的第三个年头,这家企业便在外人的不解中成立了应用材料研究中心。当人们还没有将这个消息完全消化的时候,1995年,顺威又再度成立了风叶研究中心。“这是国内最早的风叶研发中心。”丁斌说,这个中心现在与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大大提高中心的研发能力。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认为顺威是吃饱了没事干。”1992年,容桂人何鑫的企业与顺威同步成立,如今,他已经转行,做起了包租公。他坦言,当时,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科研中心完全无用,应该在订单多的时候多上几条生产线,而不是把钱花费在建立什么研发中心上。
但事实却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顺威在研发中心上的投入,为其确立其在空调风叶领域的“江湖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科技创新让产品变得更好,这让企业能够在与其它企业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丁斌说,如今,这个中心已经成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
在风叶领域取得先机后,顺威更顺势走向产业链上游的工程塑料领域。尝到了科技创新甜头的顺威继续走科技道路,成立了工程塑料研发中心,继续以科技引领企业发展。
有了科技的支撑,让顺威得以稳扎稳打。目前,顺威还分别与格力、海尔、松下、美的、东芝、三星、LG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是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的空调配件厂家之一。
尝试自动化装备自主研发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顺威不为所动,仍然做好科技创新的投入,坚持练好“内功”。
据悉,从2009年开始,顺威开始尝试自动化装备自主研发,通过对生产工序的自动化改造,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缺陷。丁斌说,他们首先在注塑工序阶段实现了自动化。
丁斌说,以前一台注塑设备需一个人,改造后一个人可以负责6至8台机器。“为了实现这道工序的自动化,我们用了2年多时间。”丁斌说。
这更让顺威坚定了自动化改造道路。目前,顺威与华南家电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达成合作,并引进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为首的科研团队,继续对生产工序进行自动化改造,其中焊接工序的自动化改造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在今年5月举行的智能制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上,华南家电研究院副院长谢拥军就在现场介绍顺威的这项改造。他说,焊接工序的自动化可以帮助顺威解决生产环节中的噪声、气味问题,将进一步提升顺威的生产能力,这项工序的自动化改造可为顺威节省三分之二的焊接工,动平衡方面为顺威可减少五分之四劳动力。改造后,不仅工作效率高了,产品缺陷少了,也将更加节能。”
据悉,这一系的自动化改造也促使顺威股份向“高端装备研发生产”方向转型。而接下来,顺威股份还计划将公司打造为“智慧工厂”。
“在所有工序的自动化改造完成后,顺威的智能化改造将逐步实施。”丁斌表示,这一步有可能在未来3至5年内实施。
孵化企业的新尝试
科技的力量帮助顺威迅速发展。记者发现,在顺威的发展过程中,2003年至2014年,顺威几乎以每年新开一家分公司的速度迅速发展。目前,顺威已分别设立了十多家分子公司。
但今年1月中旬,顺威新成立的一家子公司再度让外界颇为不解。1月17日,顺威以自有资金1200万元注册的全资子公司—广东顺威三月雨微灌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顺威在此前的公告中称,本次投资有利于从整体上加强拓展微灌溉产品业务,提升公司精密塑件的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改善公司业务结构,拓宽公司成长空间,大大增强顺威股份综合实力,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新的契机。
“首先是随着农业改革步伐加快,微灌溉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丁斌向记者解释说,但归根结底这也是基于自身技术实力才做出的决策。顺威作为国内知名塑料空调风叶设计制造企业,在塑料零部件领域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自2009年开始,顺威股份跨界接触微灌溉行业并为客户开发生产节溉产品,目前在微灌溉领域的设计原理、性能检测、模具开发以及塑料原材料的开发与选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悉,该公司设立后,其主营业务为微灌溉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微灌溉工程的设计、施工、服务,以及灌溉用塑胶材料的研发、制造、销售。“这也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将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增长点。”丁斌如是说。
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谢德荪
企业创新应关注产品价值而非产品制造
■专家策论
“不光要关注自己的产品,还要关注与自己产品相关的其他产业。”2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谢德荪来到顺德,与顺德企业家们分享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从创新的再认识、“源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为顺德制造业转型寻找突破关键。
创新是为产品创造新价值
“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达到事业顶峰后轰然倒下?”谢德荪说,行业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当周期节点来到,它便面临全面的洗牌。
而这样的洗牌周期长短会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他表示,越传统的行业,它的周期越长,越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它的周期则越短。其中,在周期较长的行业当中,企业在产品生产上创新不足,当洗牌时间到来,它们往往无法应对。
那么这些企业该如何应对行业洗牌?谢德荪认为,最关键是具有创新能力。在他看来,创新分为两大类,一是原始的发明和创造,简称“始创新”,是一种客观性的创新,它们一定与所有的高科技相关,是全新的事物。而另一类创新则是商业创新,它并不是新的产品或新的技术,而是新的价值。商业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创新。
“就像男性觉得有用,未必女性也觉得有用,儿子觉得有用,父母未必觉得有用。”谢德荪说,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看商业创新会有不同的看法。
他说,企业应对市场进行细分,要清楚知道产品是为谁而创新,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将有哪些人愿意花钱购买。如果企业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即使在研发上费再多的精力,增加再多的成本,也只是徒劳无功。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企业认为花钱创新是“找死”的原因。“创新不一定是创造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而是为产品创造新的价值。”
细分产品市场发掘新产品
然而企业家又该如何创造产品新价值?谢德荪说,可以用“流创新”和“源创新”两种方式。其中,“流创新”的“流”代表节流,意味着企业把战略思路放在产品上,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产品差异化,从而增加供应链效益,实现产品市场的细分。
他随手拿起桌上的杯子举例说,杯子最初的价值是喝水工具,但有的杯子不能隔热,如果企业能做出有隔热功能的杯子,那就是流创新,它是一种新的产品或新的流程,能够提升现有价值。这时候竞争对手看见了,他也能把杯子做得更好。当你抢占市场后,对手也进入市场了,大家几乎同步在做同一个功能的产品。之后,这个产品的创新开发成本就会越来越高,提升的空间也越来越少,企业得到的利润便随之递减,整个行业开始衰落。
“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而不断扩大产能,当市场需求改变后,便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谢德荪说,目前几乎所有中国制造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企业退则可惜,进又没空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建立行业生态系统支撑产品价值
“此时,制造企业要想突围,就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整合原有的资源创造新的价值。”谢德荪说,这就是“源创新”。当市场出现新价值,企业就要从生产新价值的配套产品入手,我把这些配套称为生态系统。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生态系统来支撑价值。
他说,一开始有汽车的时候,汽车的价值不高,因为路面不平,而汽车需要走在平稳的路面上。修建公路后,汽车的价值依然不大,没有解决加油的问题,它跑不远。之后有小商家和油公司发展加油站,汽车能跑长途了,便推动连锁快餐厅和连锁旅馆的发展。当与汽车相关的配套都齐全了,它才有了真正的价值。
谢德荪称,接着,汽车数量增加,走的路越来越多,整个汽车创造而来的生态链像雪球一样滚动起来,进入一个正循环,这是谢德荪所提出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里有很多产业链,每个产业链有它的市场空间,企业还可以继续进行流创新,做好产品细节提高产品价值,所以说,一个源创新能够带动十个流创新。”他说。
谢德荪指出,顺德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候较多地从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但他认为企业转型不应该只关注产品,而应该从改变所提供的价值出发,找到产品的新价值。这也是源创新的思路,企业首先要清晰打造什么价值,谁需要这个价值,如何实现它,之后便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产品的新生态系统,不断开拓市场,在蓝海中竞争。
“如果有新东西的时候,企业没有注意到它的价值时,便没有办法成功。”谢德荪说。